
1.课程简介
课程名称:设计元素构成
授课教师:李天林
授课班级:工设1241班
课程主旨:
《设计元素构成》课程作为现代设计教育体系中的核心基础课,承担着建构视觉语法与创新思维的双重使命。课程构建三大教学模块:其一,视觉语素解析模块。以点线面时空关系研究为切入点,引导学生解构形态与肌理、力量、情感的内在关联,建构从物理属性到视觉表意的认知转化能力;其二,形式法则实验模块。通过色彩矩阵推演、空间混成实验、动态韵律捕捉等课题训练,使学生在对比、调和、节奏、韵律、秩序、变异等辩证关系中掌握视觉语法规则;其三,元素再造创新模块。进行设计元素的解构重组与跨维度转译,培养基于美学规律的问题求解能力。教学实施采用"观察-解构-转译-创造"四阶递进模式:从自然形态的微观解析到人工形态的宏观建构,从二维平面的视觉语法到三维空间的能量场域,最终实现设计思维从具象感知到抽象表达的蜕变。唤醒学生以构成逻辑重构世界的创造本能。
2.作品展示
作者:潘蕊妍

作者:李涛

作者:吴铭涛

作者:徐子欣

作者:刘浩然

作者:班金银

作者:陈鹏

作者:张洋

作者:王梦阳

作者:花佳豪

作者:孙佳翔

作者:刘俊豪

作者:徐树旺

作者:冯一帆

作者:李静

作者:黄冠永

作者:刘艺聪

作者:朱祺萱

作者:孔思琦

作者:田友桂

作者:吴硕

作者:王荐颀

3.课程总结:
随着《设计元素构成》课程的结束,师生们共同呈现了一场以"春天的旋律"为主题的课程作业展。本次课程系统构建从二维形态到色彩表现的认知框架,带领学生完成从基础训练到主题创作的完整设计思维进阶。
在教学进程中,课程遵循"解构-重构-创造"的认知逻辑:聚焦设计元素的本质探索,通过点、线、面的解构实验,引导学生理解视觉元素的抽象表现力;深化形式法则研究,在单元形群化、图底共生、视错觉等专题训练中建立系统性设计思维;则转向主题创作,强调形式法则与自然意象的创造性融合。这种循序渐进的教学设计,使学生的习作逐步从技法练习升华为具有完整叙事性的艺术表达。
展览作品集中展现了三大创新维度:其一,形态语言的诗意转译。学生以点线面为基本语汇谱写春日生命乐章——点元素的节奏性分布构建视觉呼吸,线性轨迹牵引观者视线游走,负形留白处暗藏抽枝发芽的意象。其二,色彩逻辑的感性表达。既有通过高明度粉彩与深褐枝干的互补对比强化视觉焦点,亦有运用蓝绿邻近色阶渐变演绎"草色遥看近却无"的意境层次,更有突破性尝试空间混色表现光色流转。其三,综合材料的实验创新。部分作品突破平面局限,通过纸张肌理、拼贴层次、半透明介质叠加,建构出可触可感的春日质感。
在重复与渐变法则框架下,春花绽放被解构为几何单元的节奏演进;视觉重力原理的运用使画面产生春风拂动般的动态平衡。
这场教学成果展不仅是对课程知识的可视化总结,更是设计思维与自然美学对话的生动实践。每件作品犹如一个独特的视觉音符,在形式法则的乐谱上,共同谱写出属于这个春天的设计协奏曲。正如课程导师所言:"当学生开始用构成语言与自然对话时,真正的设计思维便萌芽了。